鞠躬尽瘁办职教 一片丹心育桃李
——访原杭州中策职业学校校长叶高炎
在杭州乃至全省的职业教育界,叶高炎可谓是“泰斗”级人物,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,是正教授级高级教师,是杭州市劳动模范和优秀校长。早在10多年前,作为“掌门人”,他带领杭州中策职业学校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“弄堂学校”发展成声名远扬的“国家重点”。
日前,记者在杭州采访了叶高炎,他年已古稀,却行动利落。
搁下书包去种田
1943年11月,叶高炎出生于丽岙(现属于瓯海)一小村庄,家里祖祖辈辈都是本分的农民。叶家三兄弟一妹妹,他排行老二。从小,他学习成绩拔尖,干起活也利索。“小时候放学回家,搁下书包就得去帮忙干活。”叶高炎说,“小时候我割草又多又快,长大了种田也是一把好手,总受大人夸奖。”
叶高炎的求学之路颇曲折。小学6年,他换了两所村小和一所乡小。在初中阶段,他先在镇上中学读书,后又转学到莘塍。1962年,他顺利地考上瑞中,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。平时住校,每周或隔周回家一趟,返校时就背着番薯、番薯丝等粮食。舍不得花车船费,为了不绕远路,他每次翻山越岭,行走三四个小时,从家中步行到瑞中。
好不容易挨到高三下学期的复习阶段,同学们都在埋头苦读,准备迎接高考,可是因家里生活困难,叶高炎回家帮助父母种田了。
临考前,班主任专程来到叶家拜访,苦口婆心劝说他父母,让高炎参加高考,别毁了孩子的好前程。
做父母的终究希望孩子有出息,他们终于点头答应了。叶高炎虽然错过宝贵的复习时间,但凭着扎实的基础,他一举考上杭州大学化学系,“不用交学费,每月还能领到14.5元的助学金。”叶高炎很高兴。
“那时的大学老师对待学生像‘敌人’,经常搞袭击,上课上一半,突然从口袋里掏出试卷考试。”叶高炎说。让人欣慰的是,那段刻苦的学习岁月,让他学到很多知识。
可惜,到1965年年底,杭大搞起“四清运动”。“我们到平湖搞社会主义教育,整整搞了半年。”叶高炎说着,无奈地摊了摊手,“等回来不久,就遭遇‘文革’,又停课,又闹革命。”
红星职高——艰苦创业阶段
大学毕业后,叶高炎原想去工厂当工人,发挥所学,却未能如愿。“那时工人阶级最光荣,而教师地位较低,被贬为‘臭老九’。”他被分配到杭州瑞金中学,学校规模小,以初中为主,1969年学校恢复高中。
干一行,爱一行。叶高炎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,数学、英语等课程都教,到1977年(恢复高考)时,他已成为该校教导主任,狠抓教学质量,学生的高考录取率蛮高。
那时全国的高考录取率总体较低,一般仅30%左右。为让大家别再挤高考独木桥,国家决定高中阶段实施分流,部分升学率较低的普高,率先转为职高。
1979年,红星普高转制为职高——成为杭州市第一所职业学校。叶高炎被调往红星职高担任主管,兢兢业业,“摸爬滚打”3年后,他升为副校长。1985年,他走上校长岗位。
红星职高坐落于杭州火车站旁,占地面积仅0.32万平方米。办学条件很差,经费也困难。而作为职高,投入远比普高大。电工和家电专业的教学实习,需要大量的电线,费用很大。为了节省开支,叶校长与杭州电缆厂联系,带领师生们从该厂的废料堆中,捡回一车车的废旧电线;钳工实习需要钢材,叶校长又与兄弟单位联系,亲自踩着三轮车,把废旧钢材运回学校;在上世纪九十年代,他还带领师生们,利用寒暑假,自己动手安装学校的实习工场,没有花国家一分钱。
1991年,学校荣膺“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县级单位”称号,受到国家教委等5个部门的联合表彰。
1993年,因杭州火车站扩建,红星职高搬迁,与杭州三中合并,更名为杭州职业高级中学(简称,杭职高)。班级总数达30个,在校学生总数1200多人,占地面积3.6万平方米。
中策职高——快速发展阶段
1996年3月,杭职高被国家教委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。
1996年,香港中策集团有限公司为杭职高捐赠1000万元,学校因此更名为杭州市中策职业高级中学(简称,中策职高)。从1996年到2001年,杭州市人民政府又投资4000多万元,全面改造“中策”。
至2000年,学校规模扩至45个班,学生2200多名。2001年,与杭州烹饪职高实现强强联合,定名为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。到2003年,学校已有82个班,3750多名学生。
“人民花巨资改造学校,我们要花大力气办好学校。”叶高炎郑重地说,“中策”占地面积约70亩,学校大了,校园漂亮了,但他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!
工作忙碌的叶高炎,仍坚持兼课。他大胆改革课堂教学,把“小课堂大社会”这一教学模式引进职业道德课教学。这门枯燥的学科,结果成为学生们最愿意学的课程之一。
叶高炎还坚持“以师为本”,非常重视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,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。学校明确规定,高级教师每年要做到“四个一”,上一堂优质课,交一个优秀教案、写一篇高质量论文、作一次中心发言,并形成制度,与考核、奖金挂钩。
有一段时间,叶高炎的胃病犯得厉害。在禁食3天,去医院接连做了胃镜、肠镜检查后,拖着虚弱的身子走出医院大门时,他的脚步却不知不觉地迈向学校的大门。
偏科学生的“理想之国”
在红星职高创办之初,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。叶高炎坚持让事实说话,消除人们对职高的偏见。在职期间,该校就为杭州市的20多个行业培养近8000名合格人才。据跟踪调查表明,用人单位满意的占96.3%,基本满意只占2.8%,并涌现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优秀毕业生。
中策职高走出博士生,这个消息曾一度在杭州被传为美谈。97关贸专业的学生杨晓波爱好英语和语文,但数理化成绩欠佳,总体成绩不好。在“中策”毕业10年后,杨晓波考取华东师大博士生。据悉,他是杭州乃至全省屈指可数的从职业学校走出来的博士生。
2010年,杨晓波回母校为学弟学妹们做演讲时,曾动情地说,“我在‘中策’找到自己的‘理想之国’,在这里,我可以不受其他课程‘拖累’,一心深耕语言类课程。”他还记得读书时每年被评为“中策好学生”的情景,如果在普通高中,他不仅和奖项无缘,估计连自信都找不回来。
“合格+特长、有教无类、因材施教,才是职业教育,适合的才是最好的。”叶高炎说。
2003年,杭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实施学分制。2006年,“中策”的61名学生经过两年半的学习,完成三年应该达到的学分,并通过德智体美劳和实习合格审核,学校准予提前毕业。这标志着杭州职业教育在学分制改革这项工作中走在全国前列。
“中策”还率先推行“社团学分制”,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。如模拟旅行社、爱心社、说唱社等类学生社团有25个之多,参加社团的学生达1700余人。其中,“绿之翼”环保社团获得“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活动”一等奖。
在采访结束后,叶高炎颇有兴致地带着记者参观“中策”。沿着运河河畔步行10多分钟,穿过“天下粮仓”富义粮仓,就来到气派的“中策”大门口。
行走于芳草萋萋、鸟语花香的现代化校园,他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“中策”,显然,他对这个校园里的一草一木,一桌一椅,都饱含感情;遇到的教职工都热情地与老校长打招呼。
叶高炎退休至今已10多年,仍受聘于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,还在为职业教育奉献着余力。
“如今的杭州中职学校开创‘名校+名师+名企’的办学模式,解决了长期以来难以破解的职业教育发展难题,其辐射作用将有力推进职业教育‘中国特色人才驿站’的形成。”叶高炎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。(记者 孙伟芳 文/图)
(编辑:林子涵)